中新网<\/a>福州7月3日电 (记者 林春茵)“老福州吃肉燕,吃的是乡情、乡味、乡恋
中新网<\/a>福州7月3日电 (记者 林春茵)“老福州吃肉燕,吃的是乡情、乡味、乡恋。”同利肉燕第四代传人陈君凡对2022年两岸青年中华文明(闽都文明)研学体会营的两岸学子们如是说。<\/p>\n\n
2日,研学营营员走进福建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明街区南后街上的同利肉燕铺,向陈君凡“学艺”捶肉捏“燕”熬汤,寻味坊巷里最地道的焰火“虾油味”。<\/p>\n\n
华侨大学台湾学生王纪霖首先出马体会同利的捶肉绝技。燕槌起起落落,要将猪腿肉打成肉泥,需求成百上千下的锻炼,偷不得懒也使不得巧。一块五两的猪肉,陈君凡展现终究制品,竟是一张薄如蝉翼、两米宽的燕皮。“真是太有匠心了。”王纪霖慨叹说。<\/p>\n\n\n\n
图为研学体会营的学生在同利肉燕传人陈君凡(中)的指导下学习打肉燕。 张斌 摄<\/div>\n\n
王纪霖从小随台商父亲到上海给假肄业,直到3年前困于新冠肺炎疫情停留本岛,与台湾老友环岛游,才成为他长大后对台湾最深度的看望之旅。“最夸姣的印象是很多台湾美食。”<\/p>\n\n
到福建肄业后,王纪霖意外地体会到,台湾诸味美食竟与福州味、闽南味一脉相承,“今日感受到一碗肉燕背面的诚心,很感动。”<\/p>\n\n
跟着陈君凡,华侨大学台湾学生杜彧娴学捏肉燕。手指捏个OK的造型,筷子点些肉馅,手心一拢,一只“归燕”就成型了。“但是我怎样捏出了只金鱼啊?!”营员们都被杜彧娴逗乐了。<\/p>\n\n
受长时间在大陆打拼的台商父亲鼓舞,杜彧娴前年投考大陆高校并被选取。“同龄老友都赞赏我有勇气。”她笑说,期许邀约台湾老友到福建旅行,“跳出台湾舒适圈,交到更多好朋友”。<\/p>\n\n
在开营典礼上,福建省文明和旅行厅副厅长肖长培坦言研学道路的初衷在于“解锁”闽都文明:“闽都文明,就在鱼丸肉燕、鸡汤汆海蚌、佛跳墙等市民的焰火气中。”<\/p>\n\n\n\n
图为同利肉燕传人陈君凡(左)向研学体会营的学生展现肉燕制造技艺。 张斌 摄<\/div>\n\n
陈君凡深认为然。他向学子们介绍,肉燕和鸭蛋(福州话谐音“压浪”)一同烹饪,被称为“和平燕”。在喜宴上,鞭炮响过,肉燕方上席,新人才上台,“虽然是一道闽味小吃,却是闽都人家里的大菜”。<\/p>\n\n
陈君凡最为自得的是,这数十年来,他不光将燕槌声留存进三坊七巷的坊巷回忆中,还将这道小吃端进了钓鱼台宴请外宾的国宴上,端到了台湾宝岛的中华美食节的会议上。有滞台大半辈子的福州老妪特地带孙子到会议上品味陈君凡手工,要孙子铭记这“家乡味”。<\/p>\n\n
这也令江西南昌大学台湾学生张育华有所感念,无论是三坊七巷的肉燕,仍是台北通化街的卤肉饭,仍是父亲擅长的姜母鸭,“一道乡味,便是一辈子的回忆”。<\/p>\n\n
张育华方案和弟弟在厦门开一家台湾面包店,用所学电商常识进行网络营销。他特别重视同利肉燕“老字号变国潮”的新营销形式。他笑说:“这是个新故事,台湾兄弟在大陆开面包店。”(完)<\/p>
\n<\/td><\/tr><\/tbody><\/table>
|